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圣若望·博諾教堂
la Chiesa San Giovanni Bono
建筑師:阿利戈·阿利蓋蒂
地點:米蘭,意大利
建造年代:1968年
拍攝時間:2022年 春
”二戰“后,在強勁的經濟成長中,米蘭迎來了最輝煌的時代,這個榮景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隨著大量人口的涌入,米蘭的建筑業蓬勃發展,誕生了諸多佳作。而當人們談論吉奧·龐蒂(Gio Ponti)、路易吉·多米尼奧尼(Luigi Caccia Dominioni)、伊格納齊奧·加德拉(Ignazio Gardella)這些閃亮的名字時,常常忽略了一位沉默的建筑師——阿利戈·阿利蓋蒂(Arrigo Arrighetti)。
與戰后其他米蘭建筑大師不同,阿利蓋蒂為政府部門工作,換句話說,他是一名公務員。剛剛從米蘭理工畢業、不到18歲的他就被市政府委以重任:改造被嚴重炸毀的索馬尼宮(Palazzo Sormani),因為他的畢業設計就是這一主題。就此,他開啟了公務員建筑師生涯。八年后,當索馬尼宮項目完成后,他受到拔擢,先后擔任米蘭市技術辦公室和城市規劃辦公室主任,直到1979年轉為私人執業。他的作品見證了市政府將市政工作委托給專業人士、頑強追求建筑品質的黃金時代,還有那個在資本主導一切之前的理想化的春天。
以下例舉阿利蓋蒂的幾個代表作:
在近四十年的職業生涯中,他主持的項目數量驚人,功能和建筑類型也無所不包。即使數量龐大,也毫不妨礙這些建筑具有令人驚訝的趣味性和創新性,以及對形式、結構和施工細節的追求。
本文要介紹的圣若望·博諾教堂(la Chiesa San Giovanni Bono),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米蘭粗野主義建筑的標志。
這座教堂坐落于同樣由阿利蓋蒂設計的社會住宅區,圣安布羅吉奧一區(Sant’Ambrogio 1)之中。它的正立面像金字塔一般屹立于住宅區中央,與住宅樓蛇形延展的水平線條形成鮮明對比。
教堂由三個互相穿插的空間組成:禮儀大廳、平日小禮拜堂和側廊。洗禮堂被安排在側廊末端。由粗糙混凝土澆筑的三角形正立面中,分布著鑲嵌彩色玻璃的長方形窗戶,為室內空間帶來令人回味的多色照明效果。同樣的彩色玻璃元素也可以在側廊中找到。
其他光線則通過由聚酯樹脂瓦片覆蓋的屋脊照射進來,進入教堂時,可以看到兩條異常光亮的弧線屋脊分別指向禮儀大廳和平日小禮拜堂的圣壇。 從入口到圣壇,地板逐漸升高,便于牧師更好地看見信眾。
教堂的結構體系非常清晰:周圍墻體和側廊是一個由混凝土構成的堅實基礎,教堂頭部和尾部有突出的混凝土結構:頭部高聳著的三角形混凝土正立面,兩個尾部是較低的混凝土后殿。這些突出的混凝土結構之間,分別張拉著兩根鋼纜,作為周日集會大廳和平日集會大廳的屋脊。一道道人字形鋼梁被鋼纜牽引著,等距排列,支撐著輕質的屋頂,讓人聯想到帳篷。由于透光的屋脊在幽暗的教堂內部顯得非常耀眼,這些鋼纜很難被察覺,讓人不禁好奇,這些人字形鋼梁是如何在沒有橫向連接的情況下保持穩定的。
值得一提的是,原來塑料材料制成的屋面是帶有開孔的,為室內帶來更勻質的光線。但是這個塑料屋頂在1980年毀于一場大火,后來采用的鍍瓷鋁板不再設置開孔。
通常,空間方案的誕生是對城市環境的一種回應。對阿利蓋蒂而言,神圣建筑不僅是宗教空間,也是城市和社會的樞紐。 輕質的帳篷式屋頂,不僅符合教堂的常用意象之一(另一個意象是船),也在社區中塑造了一個如同市場一般輕松的公共空間。而戲劇性升高的正立面和室內空間則創造了日常生活空間中的建筑奇觀,提醒人們它的神圣性。
參考文章:
Claudio Camponogara, Chiesa San Giovanni Bono, 1968
Claudio Camponogara, ARRIGO ARRIGHETTI
Salvatore Porcaro, Arrigo Arrighetti: a public architect
本文由作者張弛授權有方發布,圖文版權歸作者所有。申請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下一篇:建筑賞析|游牧美術館,以竹結構為主體的模塊化藝術裝置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