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匠山行記,未經授權不得二次轉載
"
特殊建筑類型
建筑我們常見的一般都是商場,醫院,學校,住宅等等。但在一些特殊的場合與時期有一些應運而生的特殊建筑正在悄悄的屹立在我們身邊。
例如:監獄,市場,寺廟等。
日常中這些建筑并不惹人注意,默默的承受著他應該有的職責,隨著時代的發展建筑師們開始發掘這些特殊建筑的魅力,本文從三種類型的特殊建筑進行展開了解。
01
維多利亞的監獄改造展覽
這個展覽旨在探索香港市中心前監獄作為城市標志性文化遺產的文化意義,貫穿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視角。
▲ 入口
B座展廳試圖從概念、意義、設計和體驗等多個層面,對這座前殖民地監獄進行多重解讀。每間牢房以不同的視角呈現內容和體驗。
而D座展廳曾是監獄內醫院建筑群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一個停尸間,展覽意圖在于探討監獄作為社會系統的創傷與治愈的兩面性。
▲ 改造樓道
然而,在1950年代的城市化浪潮中,這座見證了六個世紀風雨的城墻被認定為"阻礙城市發展的封建殘余"。
巨型的推土機和鏟車,轟隆隆駛過,曾固若金湯的城墻,曾巍峨而立的牌樓,在重性機械的沖撞下,碾壓下,頃刻間成為斷瓦殘垣,古老的城池,祖先的遺跡,就這樣灰飛煙滅。
▲ 門口改造
由于該遺址是香港殖民時期的獨特且復雜的歷史場所,設計概念著眼于盡量減少和消除上一屆展覽遺留的設施和設備新增項,以避免掩蓋監獄建筑本身的原始精髓與特征。
燈光是關鍵元素,用于凸顯監獄牢房的原始建筑氛圍以及兩個展廳內的特殊建筑細節。
▲ 改造圖
為了確保展覽陳列不會與原監獄的建筑語言產生沖突,設計了一系列基于監獄建筑材料和結構的展示系統,同時融入極其微妙的當代設計觸感,以避免原有與新增之間的混淆,同時保持展覽與遺產本身的和諧。
▲ 展示區改造
這些展示系統總體分為四類,包括:帶有金屬條的模塊化框架和可拆卸的文字與圖像展示板、“法醫”風格的燈箱桌用于物件展示、墻面投影用于視頻內容展示,以及用于私密對話展示的整體屏幕。
此外,在某些封閉的牢房內,還特別設計了一種將房間本身概念化為“展示柜”的展示形式。
▲ 展示區改造
D座展廳的停尸間位于一條長走廊的盡頭。為了在引導方向上實現細膩且有效的設計,在走廊天花板上安裝了一根定制的長線性燈管,其燈光溫度從暖黃色逐漸過渡到冷藍色,象征著建筑內部生命與死亡的循環過程。
02
劉潭市集的農貿市場遷建
中國的城市正在經歷著前所未見的變革,接近四十年的快速建設告一段落后,隨之而來的是對于那些快速建造品的更新重構,一方面源于對速度導致的質量缺憾進行彌補,另一方面則是面對現今更加快速變化生活的動態調整。
▲ 鳥瞰圖
快速建造解決了人們基本的功能需求,而當下的調整更多的肩負著功能和精神的雙重意義。
公共建筑具有強烈的引領作用,憑借著功能和形態的升級,重構城市關鍵節點,繼而在更大的城市范圍帶來全新變化,升級城市空間品質。
▲ 城市紋理圖
劉潭農貿市場的遷建,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提升實驗,既是重要的民生保障,又是整個劉潭片區空間品質升級調整的重要動作
▲ 改造前
傳統中國最常用和最徹底的城市改造方式是“覆蓋式”,當一個新的轉折來臨,往往第一步就是將原有象征舊秩序的建筑抹除,重新開始新的建設,建立新的街區和城市。
▲改造后
這種行為的目的,是終結陳舊過去的同時,昭示一個全新開始。而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的大規模城市建設,則是針對于多年形成的低品質生活環境進行覆蓋式的再造,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也代表了一種巨大的轉變。
大量建造的城市住宅和公共建筑,極大改善了城市居民的民生,同時也重塑了城市脈絡,原有空間格局被打破,植入了全新效率至上的方式。
03
Balaji的神圣寺廟
該項目旨在為南迪亞爾(Nandyal)附近村莊的居民設計一座寺廟。項目場地位于Nandyal一處干旱的地帶。事務所嘗試在此營造出一個空間,該空間不僅要展現出寺廟文化的社會性,還要能適應場地的生態結構及動態變化。
▲ 鳥瞰圖
該地區原本用來滋養棉花地和寒地農場的運河逐漸干涸,因而該寺廟生態策略的第一步即修復地下水源。水源從石灰石礦場流出,被引入低洼處的補給坑(也可被稱為“kund”)。
水坑的堤岸被改造成舉辦社會活動的場所,以傳統石梯的形式,成階梯狀進入水體。這種處理陸地與水體關系的階梯是印度歷史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城Benaras中也有利用。
▲ 鳥瞰圖
神廟與kund(階梯式水體)是二元對立的矛盾又互補的關系。兩者是虛與實的對比,是向天空的延伸與向地下空間的深掘。但這種過于明顯的對比卻常常不被人發現。
在這個項目中,設計師通過使用相同的結構(臺階和托臂)使這種對立的關系更為清晰并易于接受。kund很明顯成為shikhara(尖塔)的反向。這樣一來,人們即使是在過去的寺廟中也能夠重新認識兩者之間辯證的關系。
▲ 平面圖
建筑哲學家安德魯·本杰明曾寫道,設計其實都是重復,而建筑則是探索如何創建不重復的事物。
該寺廟的設計借鑒或模仿了印度教寺廟中的一些特征,因而具有特殊的識別性,但它絕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將傳統的特征分解到細節,隨后再重組。
寺廟本身的設計基于印度南部Tirupathi一座擁有同種宗教信仰的神廟。該神廟修建于10世紀,包含有與Balaji & Varahaswamy神廟和Pushkarini水體相類似的特征。
▲ 草稿圖
Balaji寺廟水平的層次和拖臂結構抽象自傳統印度教寺廟中維持垂直結構的托梁。在該項目中,水平層次逐漸向上抬升,使Balaji寺廟仿佛不再僅僅是地面上的結構。
▲人視圖
寺廟的主體由當地的黑色石灰石板搭建而成。寺廟下半部分保持了與主體相同的結構,同時融入了土壤和植物以緩沖熱量。隨后,該結構逐漸過渡為浸入水體的石梯。
▲ 內部空間圖
Jacques Herzog曾談及他在印度遇見的,一種擁有與眾不同空間概念的建筑。在西方和伊斯蘭空間項目中,設計師常常試圖通過最小的結構來實現最大的內部空間。
▲ 概念圖
而在印度的這種特殊建筑中,內部空間是從外部結構中挖掘而成,以實現建筑特殊的厚重感。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厚重感和鑿出來的空間在Balaji寺廟也得以呈現。
結語
特殊建筑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見,三個不同類型的特殊建筑希望給予讀者一些啟發,在設計中有更多靈感。
正如建筑哲學家安德魯·本杰明曾寫道,設計其實都是重復,而建筑則是探索如何創建不重復的事物。
日常的生活中會遇見很多特殊的挑戰,這三個建筑的特點十分突出可以借鑒與挖掘的靈感十分豐富可以作為素材積累在我們的設計的旅程中。
資料引述:
1.維多利亞監獄改造展覽,香港 / 納研作室
2.劉潭市集 – 農貿市場的遷建,無錫 / 米丈建筑
3.Balaji寺廟,印度 / Sameep Padora & Associates
編輯 茂陽
責編 楊卓航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政策新聞 | 深圳市深星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關于和瑞府項目剩余房源住房選房有關事項的通知
下一篇:政策新聞 | “好房子 進園區” 淮北精品樓盤巡展首站成功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