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CityWave項目的兩座辦公大樓由一座全新打造的公共公園連接,公園上空架設一座長達140米、造型流暢的光伏瓦片屋頂,這是全球規模龐大的城市屋頂太陽能裝置之一。封頂儀式恰逢米蘭家具展(Salone del Mobile Milano),這標志著歐洲最具雄心的城市再開發項目之一邁入了嶄新階段。
CityWave由BIG(Bjarke Ingels Group)與Atelier Verticale聯合設計,項目選址于米蘭核心商務區CityLife總體規劃中的最后兩個地塊上,距米蘭大教堂僅數步之遙。項目預計將于2026年全面完工。
CityWave項目位于米蘭國際博覽會舊址,坐落在CityLife的東北側,占地73,000平方米,毗鄰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李布斯金工作室(Studio Libeskind)和磯崎新(Arata Isozaki)等著名建筑師設計的建筑。該項目源自Generali Real Estate舉辦的國際競賽,最初計劃建設兩座塔樓。
然而,BIG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城市建筑類型:通過一個連續的屋頂結構,將兩座建筑與其內部庭院連接,中間形成帶遮陽的步行廣場。兩座建筑分別高105米和53米,分別錨定在街道兩側,成為通往CityLife的全新門戶,取代了之前入口處的汽車坡道和隧道。CityWave不僅沒有與周圍環境沖突,反而與周邊建筑和景觀相得益彰。
“城市中的雙子塔和宏偉門戶,不僅定義了米蘭的歷史,也深刻塑造了這座城市的肌理。與其按照原方案建造兩座塔樓,我們提出另一種設想:打造兩座庭院式建筑,其價值不在于高度的比拼,而在于建筑之間的連接性,這種設計恰好彌合了中央塔樓與周圍建筑在尺度上的落差。一座連綿起伏的屋頂橫跨在空曠的空間之上,也承載著米蘭歷史軸線的在當代的具象延伸,而一排纖細的鋼材質廊柱則將原本開放的區域轉化為面向全城的新型公共空間,悄然消融了室內與室外、建筑與人之間的界限?!?
——Lorenzo Boddi,BIG合伙人
CityWave的天棚以木材和鋼纜為主要材料,呈現出富有戲劇性的視覺效果,其延展長度達140米,遠超一座標準足球場。整個結構呈懸鏈線狀曲線,張力柱延伸至建筑立面,并以規律的節奏排列,營造出視覺上的連貫性。
天棚橫跨于雙子樓之間,在其下方形成一處帶遮陽的步行廣場,四周被大面積的城市綠地環抱,以現代的建筑語言,向意大利傳統拱廊建筑致敬。與此同時,建筑外立面采用玻璃和升級再造的石材組合,呼應了周圍社區以石材為主的歷史建筑風格。
作為意大利首座同時榮獲WiredScore鉑金認證、WELL鉑金認證,以及LEED鉑金預認證的大樓,CityWave不僅彰顯了CityLife對可持續發展與環保實踐的堅定承諾,也將為米蘭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有力的支持。大樓采用地下水冷卻和熱能儲存等被動式節能策略,使整體能源消耗相比同等規模建筑減少約30%至40%。此外,其光伏屋頂設計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現場可再生能源的產能。
“此次封頂儀式,是我們長期以來在持續推動米蘭城市發展,以及傳承意大利建筑文化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在這個項目中,我們刻意摒棄了在已然宏偉的CityLife天際線中再添一座高樓的想法。與其追求高度,我們更希望打造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共空間,作為通往這一新興社區的門戶。兩座建筑通過木質結構的太陽能頂棚相連接,為城市居民提供了遮陽與庇護,展現出兼具環境與社會效益的城市姿態。就像是對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拱廊的21世紀全新詮釋,CityWave也延續著對城市公共空間創新的探索和追求?!?
——Bjarke Ingels,BIG創始人兼創意總監
CityWave模糊了室內與室外的邊界,創造了4500平方米的開放空間,包括內庭院與階梯式涼廊,不僅促進自然通風,也增強了整體的通透感,成為工作日中既可放松又適合協作的理想場所。遮蔽的涼廊一路延伸,最終通向塔樓20層最高處的共享屋頂酒吧和全景露臺,可將壯麗的阿爾卑斯山與羅薩峰盡收眼底。建筑內部設計以健康與舒適為核心理念,3.2米的層高與通透的連續玻璃幕墻讓自然光從兩側傾瀉而入,照亮整個空間。
本文文字由BIG建筑事務所授權有方發布。歡迎轉發,禁止以有方編輯版本轉載。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政策新聞 | 寧夏住建廳關于核準2025年第11批寧夏驍安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等建筑施工企業安全生產許可證名單的公告
下一篇:政策新聞 | 政策宣貫 | 助推新型墻材產業高質量發展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