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景觀設計? Z'scape 致舍景觀
項目地點? 海南三亞
項目時間? 2024
占地面積? 2公頃
本文文字由設計單位提供。
三亞觀嵐花園地處繁華都市之中,卻獨享一片寧靜。其景觀設計通過高低錯落、開合有序的空間序列,實現了從面向城市界面開放的公共空間到內向性回廊庭院的轉換,讓人徜徉于大樹下、梯田間、曲水畔、密林旁和沙生花園中,從而獲得豐富連續的景觀體驗。
設計從場地高差等條件出發,受海南牙胡梯田的啟發,保留了原有的熱帶植被和動植物群落,不僅將鄉村風貌融入城市結構,也將“叢林—梯田—村寨—河流”這一包含自然與人工的復合生態系統引入了花園,使原場地由難以進入的叢林轉變為可賞可用的城市綠色空間;為久居鬧市的人們提供休憩和活動的景觀場所,同時也是動植物富有野趣的棲居地。
景觀設計融合地景藝術與生態性。一方面,在整體保持熱帶地域豐富而粗獷的自然野性特征的基礎上,通過注重細節的設計營造出線條簡潔流暢且富有節奏感的景致,這里的自然是經人工雕琢后的自然。另一方面也修復該區域的生態使其發揮降噪降塵、凈化水質、增加生物多樣性等作用。
19世紀末英國社會學家霍華德提出了“田園城市”理論,主張將城市與鄉村優點相結合。觀嵐花園項目作為華潤置地三亞海羅片區城市更新的先行示范區,以小見大,我們通過將海南地域性的農耕肌理和田園意向引入城市中心,構建了開放的公共空間界面與旅居度假式社區相融合的模式,探索在熱帶城市人居環境設計中地域特色的表達,體現人們在城市生活中追求返璞歸真、恬淡安逸的田園理想。
項目地處三亞市吉陽中央商務區東部的海羅片區,占地約2公頃。原狀是城市中心借由花木苗圃而保留下來的一塊難得的野趣之地。南側的臨春河與三亞河匯流后入海;東南可望的海羅嶺則是三亞山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場地北側是城市主要干道迎賓路,與熱鬧的海旅免稅城和三亞千古情景區一路之隔。
項目地勢較為平坦,但在市政路道與場地之間存在3米的高差,并用防護欄桿封閉邊界。原場地常年荒廢、堆放垃圾、人跡罕至,植物與禽鳥自由生長,被污染的水渠掩蓋于叢林之中;場地內設有電線桿、各種管道以及光纜等市政基礎設施。
設計師最初面對場地,恰如海南島的先民面對蘊藏著動植物與水源的叢林。而景觀的介入則如同梯田開墾,汲取傳統農業生產中水土利用的智慧,用簡單直接的方式處理復雜的場地問題,在動植物家園旁打理一方田園,與友鄰和諧共處,也融入原初的自然生態系統之中。
在海南牙胡,黎族人利用山地條件結合水利和農業生產開創梯田景觀,山頂為叢林、山腰建梯田、山腳建村寨,因山就勢層層疊疊,將叢林—梯田—村寨—河流融為一體,形成立體、復合的農業生態系統。山地梯田作為中國傳統的農業土地利用方式,不僅體現了農業生產的智慧,還蘊含了民間水土治理和雨洪管理經驗,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叢林中有動植物資源也涵養水源;地表徑流經過山林截流,在田間逐級沉淀,使水土始終保持肥沃,人們得以深耕于此,生生不息。田園,亦是家園,是人們身體與情感的棲息地。
觀嵐花園的景觀設計從場地出發,合理利用現狀高差,“高方欲就亭臺,低凹可開池沼”,挖土堆坡開池理水,清理雜木開放林窗,使原本極為郁閉的叢林被掀開一角,天光云影微風得以引入。我們將現狀樹看作是場地的原住民,保留部分場地原生植被,以其點位為設計布局的依據,進而營造空間的開合與跌落,組織水岸岸線的轉折、回廊的圍合和路徑的穿梭,形成景觀空間的骨架。突出展現原狀植被的組合排列、姿態、肌理等,讓自然作畫,使人體驗感知“隱逸綠島—翠澤梯田臺園—穿林水花園—沙生藝術花園—綠野熱帶林院”一系列如畫的景觀,實現了從面向城市界面開放的公共空間到內向性回廊庭院的轉換。同時,我們也通過現代自然主義的設計手法,將農業生產性景觀中山地梯田的水文過程在城市空間中進行景觀藝術化的轉譯,這一過程是美學與自然生態過程的融合。
此處入口作為公共的城市界面向花園的轉換,我們保留并根據原生大樹的位置設計了圓形綠島。巨大的原生榕樹昭示著場地熱帶野生的生命力,林下的木麻黃作為地被使用,柔軟蓬松的質感與拙樸大樹相輔相成,在陽光下顯現出勃勃生機。撲面而來的綠意體量和茂盛的枝葉彷佛是一處巨大濃密的綠色屏障,將花園和建筑的景致都隱藏起來,預揚先抑卻引人入勝,這也是我們對于“涉門或趣,得景隨行”的理解和表達。
翠澤梯田臺園是一幅詩意的田園畫卷,汲取農業生產中水土利用的智慧,以海南牙胡梯田為靈感啟發,一半為水、一半為草,藍與綠相互交織。梯田階梯結構可以分級蓄水和排水,起到減緩徑流速度和應對極端天氣的作用。景觀植物取代了傳統的梯田農作物成為主角,木賊等水生植物起到了滯留與凈化水質的作用;大葉油草與金紅羽狼尾草則以它們獨特的形態,引導空間布局與視線流動。淺水面與高草的組合為鷺類水鳥、蛙類等提供了類似水田的生境,豐富了生態系統的層次。在有限的空間范疇內,綠色的軟質田坎、厚重的整石臺階與精致的溢水口設計相互映襯,將人工設計之美與自然的和諧韻律相融合,通過細膩的筆觸抽象地再現了田園風光,賦予梯田臺園以自然氣息和詩情畫意。
境由心造,翠澤梯田臺園中呈現的青禾綠草、草長鶯飛、潺潺流水的景致,以及那“聽取蛙聲一片”的田園氛圍,彌漫著淳樸的鄉村氣息,是設計師內心世界的觀照,不僅展現對自然美的不懈追求,還蘊含了其在喧囂鬧市中尋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返璞歸真、寧靜安逸的田園生活理想的表達。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在水花園中,水面如鏡,倒映著天空、建筑輪廓與蔥郁植被,虛實交織自然生動。結合建筑入口,景觀空間呈現滿盈與空靈的對比:白色小徑蜿蜒穿行于湖面,如一條絲帶輕拂水面,在綠意環繞中回歸自然的懷抱;保留的狐尾椰、王棕等棕櫚科植物叢林,以滿盈的綠意充分展現熱帶風情,讓人流連蒲葵上閃爍的陽光,也沉醉于湖面懸掛的桔紅夕陽。
在水生植物的設計中,沒有采用常見的滿鋪種植方式,水生植物以點狀分布,如星星點點的睡蓮,為水面保留大量空白,使天光與倒影成為動態變化的主體,營造出“倒影咫尺如千尋”的空間延展感。紙莎草、再力花等挺水植物與狐尾藻等沉水植物,結合草坡入水的設計,以小片狀布置,充分展現植物的形態與輪廓,使其可被欣賞。在有限的空間中,我們通過運用曲折含蓄、虛實相生的設計手法,實現空間的相互滲透與層次轉換,從而表達出無限的意境。
花園核心是由建筑和一系列幾何型的院落組成,建筑和室內由尚壹揚事務所謝柯和支鴻鑫團隊主持設計,空間墻體比例、開窗方式等都遵循一定的幾何秩序。其間留出開敞的矩形中庭和圍合的回廊,是光影照進來的地方,也是自然的生命力滲透進來的場所。
巴西設計師布雷·馬克斯(Roberto Burle Marx)的畫作有強烈的現代主義風格,他擅長運用抽象的形式、流暢的線條和熱帶豐富的色彩來表達現代藝術,也影響了現代景觀設計的發展。在位于建筑矩形中庭的沙生藝術花園,我們受畫作的啟發,以礫石為底,沙生植物作畫,發揮每種植物獨特的色彩和筆觸,包含色調的冷暖,植株的高低,葉片的大小長短,質感硬挺與蓬松的對比等;同時,陽光、雨露、風等自然元素也為這一生長的畫作增添了靈動的韻味。而花園本身又是人們可親近和參與的,邁入其中就是一方有趣的小天地。
“選勝落村,藉參差之深樹”講述了村落選址應依托茂盛的樹林。花園的邊界沒有院墻,以密林為界。現狀保留并修繕的水渠像是一條隱垣延伸至叢林深處,而原有植被則梳理成以密林為背景的疏林草地,其間自由地布置適應性強、管理粗放的熱帶灌木和地被。林緣線是由保留叢林植物的邊界線構成,它塑造的草坪空間在建筑周邊形成熱帶林院,對邊緣綠色空間的尺度、深度、郁閉度、視線引導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建筑南端延伸出一片鋪裝和草坪空間,用于戶外休憩和活動。以密林為背景,兩段平直的矮石墻巧妙地暗示和界定了花園邊界,并與天光樹影形成對話。其間,選擇性保留的現狀樹,品種和姿態各異,成為林院空間的主體,突出野趣。細桿斜瓢的木棉、樸樹、小葉欖仁等雜木林下,是開放通透的綴花草地;而粗壯密閉的印度紫檀和大榕樹林下,則是起伏錯落的散尾葵、雪茄竹芋等林蔭灌叢。
1、野生與秩序
野生體現在未經人工干預、自然生長的元素上。場地中的原生植被以其原始狀態和自由生長展現了生命的活力。與之呼應的是設計賦予的秩序之美,體現在建筑、景觀布局、地形設計等方面。設計利用原有地形高差,模擬梯田特征重塑荒蕪區域,布置鄉土植物,融合人工美學與自然野趣,形成線條簡潔流暢又不失自然隨性的景觀效果,營造出層次豐富的視覺體驗,在野生與秩序之間建立微妙的平衡。同時,設計注重細節對使用者情感的觸動,強調景觀體驗中對自然動態的感知。
2、自然作畫、老樹新植并存
現代自然的觀嵐花園是本土植物的樂園,在山水之間任其生命綻放。項目之初,我們就將現狀植被視為場地的原住民,設計不僅是與保留樹相結合,更是由現狀樹而產生和展開。例如,根據現狀大樹點位規劃游覽路徑、功能分區和建筑庭院布局;依據椰林列植劃定草地與園路邊界;為保留的木棉組團設計臨湖半島,倒映出特別的姿態和白色樹干;為襯托雜木林而設計交疊的毛石景墻,讓自然作畫。
場地原有的生命力昭示著在人類介入之前,植物通過枝葉、根系和群落層次“建造”自己的家園。植物的創造力和表現力也是場所精神的重要部分。景觀設計師正視這些與我們共享土壤和空間的生命體,汲取由它們帶來的靈感,發掘并展示原狀樹木的組合排列、姿態、肌理等特色,補充配置新的植物,讓老樹與新植并存,共同融入在整體的景觀設計中。項目建成后,與這些共同參與建設的植物朋友們相遇,成為設計師最快樂的時刻。
3、建筑與景觀的對話
生長在風景中的建筑都掩映于山水景觀之中。觀嵐花園里的建筑不是孤立的,視景線向周圍滲透,與周邊景觀中的水、石、樹等親切地對話,也將各個方向的景觀納入建筑之中。
植物群落基本是保留的現狀植被和補充的喬灌草相結合的自然式種植,它們與光影一起,構成建筑和回廊的借景、對景或框景。建筑和景觀融合,在平衡和共鳴中體現場所精神。
巴瓦設計的盧努甘卡莊園(Lunuganga)再現了斯里蘭卡自然質樸的田園風光。居住建筑群套嵌著庭院體系,向外延伸為湖泊、開闊的草地和蜿蜒的園路,再過渡到山丘上疏密相間的果園和樹林,遠處是農田;莊園與自然之間無縫銜接,野趣十足,被稱為理想的家園。而在英國自然風景園中,莊園核心區域以精心種植的專類花園展現人工園藝技藝;外圍大景觀區域則通過重塑地形、規劃水系和梳理鄉野植被來模擬自然;在更廣袤的外延區域鋪展牧場、農田等農業生產性景觀,通過巧妙地組織視景線關系,形成了如詩如畫、融入自然和大地的風景。
在這兩處案例中可見:鄉村田園風光的再現和傳統文化元素都是構成不同地域身份認同的關鍵要素;在設計中自信地運用本土設計語匯,強調對當地自然環境與文化傳統的尊重與回應,從而詮釋出獨一無二的具備地理氣候等自然特征和人文特色的地域性景觀及其所承載的生活精神內涵。
在三亞觀嵐花園,有梯田水影,白鷺翩飛;有林間小徑,老樹與新植共存相生;有林緣灌叢,家禽散養田園牧歌。這座隱于都市的花園,猶如書頁折角引人翻閱,是我們在熱帶城市人居環境設計中探索地域特色表達的一次實踐。該設計在整體上保留了熱帶地域豐富而粗獷的自然野性特征,同時通過在以農業生產性景觀為載體的第二自然中汲取傳統水土利用的智慧,用現代自然主義的設計手法在城市空間中進行景觀藝術化的轉譯,是美學與自然生態過程的融合,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生活圖景。作為農耕民族,千百年來中國人依附于土地,從農業開始開發利用土地,開墾農田建設村落,田園生活所特有的安寧、恬淡的氣質,對動植物的生命觀察、悉心照料與耐心耕耘的美德,都賦予空間獨特的幸福體驗:“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身處繁華都市,我們仍舊可以選擇一種自然質樸、松弛自在而豐盈生活。
完整項目信息
三亞觀嵐花園
海南三亞
2024
占地面積:2 公頃
業主:華潤置地
景觀設計:Z'scape 致舍景觀
主持設計師:周梁俊、周婷
設計團隊:馬珊珊、孫暢、李浩、宋才富、于浩、秦芳、馬新月、史冬、吉立康
建筑設計及室內設計:尚壹揚設計
景觀施工圖設計:深圳翰博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景觀施工:重慶同棋園林有限公司、廣州華苑園林股份有限公司
花境施工:重慶蕓彤景觀裝飾設計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關永權燈光設計(北京)有限公司
攝影:魯冰、周婷、馬珊珊
版權聲明:本文由Z'scape 致舍景觀授權發布。歡迎轉發,禁止以有方編輯版本轉載。
投稿郵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BIM建筑|在建方案︱北師香港浸會大學二期校園 / Aedas+DSARD
下一篇:BIM建筑|阿科米星作品:刷新立面,快易名商靜安科技中心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