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設計單位?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華南設計中心)
項目地點? 廣東廣州
方案狀態? 中標實施方案
建筑面積? 12451.93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設計單位提供。
本項目位于中山大學本部校區(廣州校區南校園)。
伴隨著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規模成長,廣大中大師生對文體設施的需求也不斷增長,本部校區的文化、體育設施日趨緊張缺乏。2024年4月17日,中山大學1986級校友林斌、劉向東伉儷,以個人名義向母校捐贈1億元人民幣,作為慶祝母校百年校慶的生日賀禮,支持學校的發展建設。捐贈的1億元人民幣用于“林斌、劉向東文體中心”建設,設立“林斌、劉向東獎學金”“洪淡華獎學金”等項目,為在校師生提供更好的學習工作條件。
中山大學2024年第5次黨委常委(擴大)會議研究決定,同意文體中心項目立項,項目選址位于廣州校區南校園嶺南路以北、園東路以西地塊,總建筑面積12455平方米(最終以規劃部門及教育部批復為準)。新建設的學生文體中心,將服務于日常教學、訓練、比賽和師生課余運動等。經歷公開競標和激烈角逐,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華南設計中心提交的設計方案名列第一,被選為中標實施方案。
項目位于中大南校區中部教學科研區與東部學生生活區之間的結構性綠化帶之中。基地輪廓呈東西窄、南北長的形態。相比建設需求,用地規模和投資規模都比較緊張。
項目選址基地,處于“禮儀教學”和“文體生活”這兩套十字軸網的銜接交匯之處。
從前身嶺南大學康樂校園開始,中山大學的校園發展與建設始終一脈相承,保留并延續著中軸線的規劃格局,并以此為基礎,向東、西兩個方向的生長擴展校園。在2016年的“中山大學南校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修改”文件中,明確要求“保護和恢復十字軸線的空間格局”。
參考兩套十字軸網坐標,建筑方案的雛形為兩個脫開、呈一定偏轉角度的方塊體。
建筑中段和南部的體量都控制得較為低矮,以盡可能化解“室內場館高大空間體量”導致的龐然大物之感,從而以友好謙遜的尺度,與毗鄰的霍英東游泳場和熊德龍學生活動中心對話。
同時,項目用地還位于中山大學本部校區的教學科研區與學生生活區之間。新建學生文體活動中心的建筑形體,通過高與低、虛與實的開合關系,成為聯系其東西兩側校園空間的節點與紐帶,進而成為校園關鍵位置的空間節點。
順應承接源自校園中部空間的輻射力場與來勢動向,設計將建筑的南側形體向東貼緊退讓,給用地西南側留出一定的開闊緩沖地帶——這里將是穿越樹叢的期許之境,也將是展現文體風采的舞臺講壇。
得益于退縮與避讓,建筑的建設可以保全相關場地內全部有保留價值樹木。與此同時,景觀采用像素化的鋪裝設計,石材鋪地與綠草茵茵彼此交融、漸變過渡。在磚紅色拱廊襯映之下,以跌級為席、以紅巖為臺,視覺焦點之處,彰顯著文體活動的活力、風采與蓬勃朝氣。
一方面,我們深知中大百年校園的建筑傳承是極具意義的文化寶藏。方案設計通過大量的研習品讀,從中提煉瓦、磚、拱等建筑語素并加以組合運用,進而延續校園尺度、文脈,努力實現新舊建筑之間穿越時空的和諧對話。
另一方面,我們秉持經世致用的現代主義建筑思想,在滿足新時代的文體空間功能的前提之下,盡力探索對文化傳承的創新詮釋。
經過對中大文化符號與象征元素的篩選、思考與提煉,最終提煉“拱承百年,蕾綻風華”的設計主題。
磚拱——“中西合璧 拱承百年”
百年中大校園,承載著無數歷史和文化的記憶。懷士堂、格蘭堂、大鐘樓等標志性建筑,無不蘊含近代“中西合璧”的美學結晶,并攜手肩負起中山大學的精神圖騰。古樸典雅、蘊含材料力學之美的磚拱符號,點綴于中大百年校園建筑群之中,勾畫著中西文化交相輝映的符號,展現著校園鐘靈毓秀的風采,更代表著“學貫中西”的治學之思。
方案提煉古典拱的“意”,施以現代拱的“形”。新老建筑群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共同譜寫新的百年華辰。
杜鵑——“滿園杜鵑 蕾綻風華”
自嶺南大學時期栽種的第一批花木伊始,以杜鵑花為代表的暗香疏影,已在中大校園中悄然綻放了百年。承載了一代代師生的美好回憶。它們是希望的象征、生命的刻度,也是百年中大校園的守望者和見證人。
方案取花朵之意,提煉花蕾初綻的“蕾飽瓣銳”之形,提取輪廓線條、并作藝術再加工,形成由“交叉斜線”回歸為“向上直線”的母題語匯,由此展現層疊花蕾般的韻律美,實現能代表中大記憶的辨識度。
方案設計采用“高集成度、高開放度”的文體建筑新模式,結合各場館立體疊合的策略,創造出豐富多變的空間體驗。
空間和動線的組織,以“高效集約化、開放多孔化”為準則。南館與北館之間通過首層大堂、戶外臺階、綠化屋頂和多樣的建筑灰空間聯系成一個整體,既滿足了綜合體育大量人流的集散疏導要求,又創造豐富多變的休閑交往場所。
游泳館
游泳館功能齊全,整體布局緊湊高效,應地形高差及建筑控高要求半埋入地,以50米標準恒溫比賽游泳池和看臺為主體,按照舉辦全國大學生游泳錦標賽的標準建設。館內采取分流設計,觀眾與運動員由各自通道進入場館,裁判、媒體、運動員亦有獨立活動區域,互不干擾。
網球館、羽毛球館
網球館由3片標準球場及休息看臺組成,羽毛球館由8片標準球場及休息看臺組成。網球和羽毛球館的流線相對獨立,且基于荷載和使用頻次的考慮,設置于建筑二層,分別滿足11.5米和9米的空間凈高需求。
兵乓球館、籃球館
乒乓球館由2片標準球場及休息看臺組成,凈高4.8米。籃球館由2片標準球場及休息看臺組成,凈高7米。兩部分場館流線獨立,置于首層,與校園地面交通之間有著便利的聯系與良好的視線互動關系。
開放多孔
本方案對于“文體中心”的定義,已不止于建筑本體,更延展至相關聯的場所及場地。
設計打破傳統體育場館封閉的空間格局。行走于建筑內外,視線開放通透,建筑空間、行為活動、校園景觀之間,實現了良好的交融與互動。
學生活動中心
學生活動中心設置于基地南側,與嶺南路聯系便利,朝路設立獨立出入口,同時與體育中心實現分區管理,互不干擾。南向朝路立面,以清水混凝土為主材,并以“內斂謙遜的尺度”和“簡潔典雅的語匯”,與熊德龍學生活動中心隔路相望、互動便利。
大堂及平臺
建筑中段的首層大堂和二層公共平臺,既是充滿活力的開放節點,又是橫貫西東的連接樞紐,同時還化解了南北體量偏轉角度的對峙矛盾。
平臺的休憩臺地,以水波漣漪的圖案,呼應文體中心的活力朝氣。平臺的頂部天棚,以靈巧輕盈的構筑,提供遮陽避雨的庇護之所。
空間動線
空間動線組織同時滿足諸多場館的“體量及疏導”需求。方案既保持了原基地中師生們的習慣穿越路徑;更提供了通達靈活便利的開放孔道與積極活力的空間。
結構設計的考慮重點之一,是體育場館的大跨空間和凈高要求;重點之二,是要考慮建筑總高20米的限高要求。
基于近乎極致的建筑限高與空間凈高之間的矛盾,我們放棄了給建筑蓋上大屋頂或圍以假坡檐的思路。
首層二層之間的大跨度樓蓋,綜合考慮了運動節奏和舒適度、泳館潮濕空氣的防腐耐久需求、建造和維護成本等幾方面因素,采用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經初算,梁高可控制在2米以內。
二層頂部的大跨度屋蓋,采用收縮于女兒墻之內的輕鋼屋蓋結構。因此減輕了結構自重,節省、控制了支承結構及基礎部分的結構成本。
單跨簡支的實腹式“H”型鋼梁可避免高支模等危大工程施工,其高度約1.5米,并可結合梁腹開洞穿行設備管線,實現空間凈高最優化。
二層露臺的輕盈雨棚,結合藝術造型,擬采用隨形鋼結構,輔以防腐涂料。
與鋼結構斜交的天棚龍骨體系,固定銜接起行列排布的筒形瓦楞屋面,以輕盈朦朧之美,致敬飛檐翹腳的東方建筑智慧。
鋼構屋面為弧拱型,結合直立鎖邊、鋁鎂錳板金屬材料構造,有利于排雨防水,且施工快速、成本可控。
順應金屬屋面的弧拱橫紋肌理,布置了條肋狀的突起造型,朝南斜坡布置單晶硅光伏板,朝北則為側向采光高窗。
立面外掛的陶板造型構件美觀大方,與通風采光良好結合,可以過濾日光輻射,也能在室內產生豐富的光影效果。其圖案排布順應常規材料組合的構造受力邏輯,賦予建筑定制型的個性語匯特色。
設計方案靈活、組合運用了各類、多種材質構造,但作為主材、鋪寫底色的,仍然是傳承“中大紅”的磚與陶材質。它們有效地奠定了建筑“雅樸內斂、不失底蘊”的氣質與基調。
對建設成本控制的重視,對完成效果把控的經驗,對中大校園百年積淀環境和文化的珍視,引導我們通向這樣的答案。
學生文體活動中心,是中山大學本部成熟型校區之中,極為難得、備受關注的全新建設項目。期待它能成為深受廣大師生喜愛的新朋友,并為美麗中大校園增添新亮色。
完整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中山大學學生文體中心項目設計
設計單位: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華南設計中心)
項目類型:公共空間、教育建筑
項目地點: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中山大學南校區
項目負責:涂勁鵬、王海云
方案設計團隊:涂勁鵬、劉臨西、何昱、劉闊、程朗、蔡淑琪、韓必琛
設計時間:2025年1月
方案狀態:中標實施方案
建筑面積:12451.93平方米
版權聲明:本文由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華南設計中心)授權發布。歡迎轉發,禁止以有方編輯版本轉載。
投稿郵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BIM建筑|水袖之境:花橋青年城市公園 / SoBA
下一篇:政策新聞 | 銅仁住建局2025年貴州城商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等建筑業企業資質公示 (第05批)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