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城市道路關乎城市功能和品質提升,更關乎民生福祉。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緊緊圍繞打通城區道路“最后一公里”的民生期盼,深入推進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做足“暢”的文章,聚焦重點項目建設,不斷鞏固城市品質提升行動成果,圍繞“斷頭路”“卡脖子路”等群眾出行問題,以道路改擴建、優化路網結構和出行便利為重點,充分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全方位打通城市出行的“主動脈”與“毛細血管”。金秋時節,隨著平涼市海綿城市建設的深入推進,海綿型城市綠廊路網呈現在市民面前,市民出行的便捷度、舒適度和安全度全面提升。
擁抱自然 構建海綿綠廊
崆峒大道海綿城市建設項目西至平沿路、東至興北路,全長10.8公里,橫貫平涼城區東西,連接多條主要交通干線。其作為平涼市眾多老舊道路提升改造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水生態修復與文化旅游等多重建設任務,旨在打造一條穿梭于街區與社區、樹木與草叢、人文與光景的綠脈景觀大道。
海綿城市,生態優先。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堅持鋪設城市綠色基底,提升城市生態系統穩定性,特意選擇栽植適應性強、耐水濕、耐低溫的喬木、灌木及地被植物,精心營造層次分明、景觀宜人的海綿廊道。將景觀設計與城市生態、海綿理念、城市風貌緊密結合,從綠化、觀光、健身等多方面統籌推進,沿途布設海綿城市宣傳廊架、休閑椅凳及慢行步道等配套設施,將透水型園林步道貫穿于綠化帶之中,充分發揮綠地的復合功能,使綠道“可漫步、可游憩、可欣賞、可駐足”,創造出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面貌,營造出相互關聯的、多層次的、完整的綠色生態網絡。
以水潤城 暢通生態循環
項目中海綿設施的核心功能在于有效收集40米道路紅線及其兩側綠化帶范圍內的雨水,結合地形條件及道路兩側綠地空間,設置植草溝、滲井和雨水花園,收集路面雨水,采取“石籠初級凈化+雨水花園二級凈化”兩級凈化系統,實現路面雨水的凈化與地下滲透。初級凈化采用卵石填料石籠對路面初期雨水徑流進行初步攔截與凈化處理;二級凈化利用道路紅線外綠地空間,將道路雨水徑流引入串聯的植草溝與雨水花園,實現自然凈化、自然下滲,有效涵養地下水資源。
項目堅持將海綿城市建設與城市更新深度融合,對原有人行道及破損路面進行修復,調整局部道路豎向,維修雨水口,消除積水隱患。利用現狀雨水口分布位置,建設隱蔽型過水通道,作為中小降雨及超標降雨下的二級徑流排放通道,保障道路排水安全的同時提升道路建設品質及整潔度,提高城市的生態韌性,暢通生態微循環。
提質增效 優化服務設施
崆峒大道不僅是平涼市崆峒區交通的“主動脈”,更是水資源管理、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載體。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崆峒大道也面臨著內澇積水、面源污染、生態退化、設施老舊、服務功能缺失等問題。項目基于現狀問題,堅持以人為本,全方位、多層次優化城市生態和人居環境,統籌地上與地下、局部與整體、設施配套與功能完善、環境景觀與空間布局,對崆峒大道沿線的道路、照明、電力、電信系統進行了全面更新,將其打造成為一條集綠色、生態、宜居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主干道,實現了道路改造、管線升級、景觀優化、照明提升以及生態恢復等多重目標,有效補齊了基礎設施的短板,提升了生態經濟效益。
為豐富游客出游選擇、提升道路視覺效果,項目將海綿城市建設與旅游產業充分融合,沿線打造健身騎行通道,串聯沿途海綿城市景觀節點以及崆峒古鎮、廣成大酒店等文化旅游產業,構建了“一軸六點”海綿城市景觀格局,不僅改善了沿線生態景觀水平,增強了游玩體驗感,而且為文化旅游產業注入了新鮮元素。
騎行愛好者石先生說起崆峒大道特別興奮:“以前在平涼市區內沒有適合的騎行線路,崆峒大道改造完后,每個周末我都會和朋友們一起去健身騎行通道上騎車,從中心城區一直可以騎到崆峒山腳下,來回大概20公里,騎累了還能在小公園歇會兒,順便逛逛古鎮,體驗感非常棒。”
項目的成功實施,不僅豐富了道路使用功能、梳理了交通組織、優化了車位布局、改善了出行條件,而且對人民群眾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的提升起到了推進作用,受到了群眾的好評。
未來,在新道路建設和老道路改造中,平涼市將繼續堅持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力爭把道路建設成為具有吸水、蓄水、凈水功能的“海綿體”,進一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緩解城市水資源壓力,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目標。
摘自 《中國建設報》 2024.09.26 平涼市崆峒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政策新聞 | 六安市質安處召開國慶節前安全生產部署會
下一篇:政策新聞 | 池州市住建局:開展住建領域技能工人培訓
推薦專題